过去一年36家金融机构共发行1477亿绿色金融债 兴业银行以600亿发行规模居首位

时间:2019-6-2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近年来,绿色金融持续升温,不少金融机构以发债等形式“备粮”。据东方金诚数据,2018年,境内“贴标”绿债发行数量为128只,发行规模达到2218.92亿元,数量和规模分别较上一年上涨12.3%和8.3%,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与规模占比均高达70%以上。

另据Choice数据,从2018年6月17日至今,已有36家金融机构(含金租公司)合计发行1477亿元绿色金融债,其中兴业银行以合计600亿元的发债规模在上述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将环保政策与金融工具相结合,绿色金融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环境效益。以兴业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该行在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的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到4097.69亿元,所支持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32.76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4.59万吨。

“目前绿色信贷已被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鼓励市场能够对绿色金融投入更多的资源。”记者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了解到,政策资源的整合和同步在短期启动阶段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完善。

今年以来已发19只绿色金融债

由于融资成本较低、存续周期较长,募资投向绿色产业或项目的绿色债券正在全球快速发展。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数据,2017年,全球来自37个国家的239个发行人发行了绿色债券,其中146个为首次发行。

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迅猛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84只,募集资金投向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污染治理、清洁交通等领域,发行总量达到4799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7%。

东方金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合计2685.09亿元,约占同期全球发行规模的23.98%,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国。

其中,发行规模最大的是兴业银行,去年共发行了2只绿色金融债,单只规模均为300亿元,总规模达600亿元。据悉,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目前国内存量绿色金融债已超1000亿元,是全球绿色金融债发行余额最大的商业金融机构。

“截至2019年3月底,我行已累计为17636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18584亿元,融资余额8861亿元。”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除兴业银行外,国内多家金融机构也正在积极投身绿色金融。据Choice统计数据,从2018年6月17日至今,在过去的12个月里,共计36家金融机构共发行46只绿色金融债,发行金额合计为1477.2亿元。其中,2019年以来,有16家金融机构发行了19只绿色金融债,发行金额合计380亿元。

绿色金融供给“僧多粥少”

2018年,绿色债券发行主体覆盖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公众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贵州、辽宁、青海等省份首次发行了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发行地域进一步扩大。

从数据上看,近年来四川省绿色金融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为例,据该行行长叶向峰介绍,近三年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投放规模平均每年超过100亿元,其中信贷投放占比约在七成左右,2018年末的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已经占全分行对公资产总规模的五分之一,绿色金融客户逾370户,融资余额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近40%。

而同在西南地区的重庆,绿色金融同样发展迅速。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获悉,截至2018末年,重庆市纳入人民银行统计的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1600亿元,同比增长1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从兴业银行重庆分行数据来看,该分行目前已累计向重庆绿色金融项目提供融资超500亿元,绿色金融客户数超过270户。

此外,一批区域性商业银行也开始主动拥抱绿色金融。据了解,九江银行、安吉农商行、湖州银行等近20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机构已与兴业银行签署了绿色金融同业合作协议。

但与庞大的市场融资需求相比,虽然部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已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我国绿色金融供需之间仍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有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需求与供给之间仍存在8000亿元的缺口。

此外,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政策和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在整个金融体系占比较低、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也是当下绿色金融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监管部门正确引导、政银企多方合作共同发力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银行和机构加入到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来。”在罗施毅看来,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实际上非常广阔,一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已具备可复制和可推广性,“比如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指导下开展的‘绿票通’业务,承销的四川省政府专项债券、生态环保建设专项债券等等,类似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路和模式,值得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