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全球布局助力“一带一路” 兴业银行构建资金融通大动脉

时间:2019-4-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已累计与125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3份合作协议。2013年至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年均增长5.2%。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范围已覆盖近40个沿线国家和地区。

在此过程中,总部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的兴业银行,结合自身集团化经营优势和业务特色,创新服务模式,以差异化金融服务,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兴业银行加速构建全球金融服务体系,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建设,延伸在绿色金融、投资银行的服务触角,为沿线项目建设提供“境内+境外”“商行+投行”的综合化融资方案,为“一带一路”提供长效资金支持。

全球一站式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中企“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资银行加速国际化网络布局。目前,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71家一级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

兴业银行按照“先近后远、先发达后发展”的布局思路,逐步推进亚太地区布局,目前已经形成了境内分行、香港分行、自贸区分行以及中哈霍尔果斯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中心的跨境网络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它还与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代理行建立了包括美元、欧元、加币、港币等13个币种的清算合作体系,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共有343家代理行,构建了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度契合的代理行网络。

“一带一路”沿线基建设施薄弱,资金需求庞大。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2016-2030年期间,亚洲基建设施投资需求将达22.6万亿美元,年均约1.5万亿美元。以25个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计算,在此期间他们每年基建投资的平均缺口高达3300亿美元,占其全部GDP的1.7%。

对商业银行而言,“一带一路”必将带来重要发展契机,与此同时,在目前资本约束条件下,要求银行必须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充分利用发债、信托、理财等多元融资途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而作为国内主流商业银行集团,兴业银行业务目前涵盖银行、信托、租赁、基金、期货、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可为“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境内外、线上下、本外币、内外贸、离在岸、投融资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依托债券业务投承一体化优势,兴业银行参与承销发行、投资云南能投集团6亿美元高级无抵押“一带一路”项目专项债券,积极助力云南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云南辐射中心建设。

近年来兴业银行先后落地全国银行间首单支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项目永续中期票据、全国首批支持“一带一路”中期票据等“一带一路”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多达481个,累计投放贷款532.61亿元。落地的大型项目主要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燃煤发电收购项目、西安丝绸之路会议中心和会展中心承建企业境外发债项目及配套FICC业务、中水8局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设备采购项目、巴基斯坦主权国跨境银团贷款、新加坡企业海外并购熊猫债、柬埔寨暹罗机场建设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了解到,兴业银行在传统跨境结算及融资、资金交易、全球资金管理、跨境直贷、跨境银团、出口买方信贷、境外发债、熊猫债、境外人民币项目贷款等方面多头发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跨境金融产品体系。2018年跨境结算量超1500亿美元;境外发债承销规模373亿美元,在同类型股份制银行中位居第二。

银行业内人士认为,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融资,需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融资平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融资需求巨大。商业银行在“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中,可以通过境内外联动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和专业支持,灵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为客户有效地规避利率与汇率风险。

兴业银行通过“境外发债+FICC”产品组合,全额承销并投资西安丝绸之路会议中心和丝路国际会展中心承建企业的境外发行3亿美元债券,并配套续做货币利率互换CCS,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市场利率风险。

此外,“一带一路”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资金需求较多,人民币跨境收付仍有较大空间,目前人民币收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总额中占比仅为14%。商业银行可以此为契机,改善资金布局、境外流动、储存及出让的循环环节,增加人民币需求,加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赤道银行推动“绿化”投资

2016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理念,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积极践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拓了绿色投融资的巨大空间。

中科院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经济体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质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耗、臭氧层消耗物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以上。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成本上升的趋势。

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

2018年以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英国伦敦金融城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初,兴业银行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成为首批签署机构。

在正在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将正式启动。作为唯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兴业银行受邀加入该联盟,携手全球120多家“加盟”合作伙伴,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形成绿色发展共识,推动共建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上,虽然中国承诺遵守项目东道国的法律规范,但各东道国之间环保政策和监管能力差异很大。标准不一致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采纳公认通用标准加以解决,例如金融机构在评审项目时,采纳“赤道原则”这一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全球性金融行业准则。

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在参与支持的中国海外投资、贸易项目上,严格履行赤道原则评审标准,识别、筛选和支持更多绿色项目,降低项目实施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赤道原则等国际通用的工具、标准,将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引导到对生态环境更为友好的绿色产业上来。截至2019年3月底,兴业银行累计对1090笔项目开展适用性判断,其中418笔适用赤道原则,涉及18169亿元。

为了匹配“一带一路”沿线绿色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同时积极识别、防范、管理相应的风险,兴业银行积极和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协作,运用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种模式,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目前,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中,通过租赁、信托、基金等非信贷方式提供的融资占比接近50%。在筹资工具方面,通过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债,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拓宽资金渠道。

2018年兴业银行在卢森堡发行首只境外绿色债,并在国内发行第二轮绿色金融债,截至2018年底国内存量绿色金融债达1100亿元,成为中资商业银行中首家完成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绿色金融债发行的银行,亦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债发行余额最大的商业金融机构。